若無閒事掛心頭(任運浮沈)
今日若有人膽敢通身放下,置自己於迢迢空劫前——唯己一人,旁顧不得,企求他人不得,無物可穿鑿、卜度,無人可依賴、仰靠,完全要靠自己去經驗、去創造,如此這般的話,必定可以逐漸形成「一一自胸中流露出」的氣概來。進一步,若能傾宇宙之力活在眼前一瞬,一旦功夫成片,自可忽爾活在眼前一瞬之中,體現全宇宙之莊嚴!屆時當下一瞬、現前一念即是道場,即是菩提,即是大日如來,即是無生涅槃,如此方才不辜負三寶、天地、眾生之恩哪!如若不然,終身拾人牙慧,循人步履,又豈是騎獅騎象之菩提勇士的作為呢? 人要不斷保護才會繼續生存,不吃飯、不睡覺、不注意交通安全……,人馬上就有生存的危機。但人類即使再怎麼保護自己,一百年後,這現存的五十億人口還是要死光的,爭名奪利最後為的是什麼呢?又爭到什麼呢? 放下心中是非見,人生何處非菩提。這樣的人,會普敬一切、尊重一切,因為一一皆是。 佛法只是簡單的幾句話——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。 「放下」不是「放棄」;「不執著」不是「不要」。 緊抓不放時,不能再拿天下萬物。「放下!」要有此氣魄。 勇敢的放下,放下就能開始從零出發。 不是放下,就是提起——要有此氣魄,才能節節突破,創造人格的高峰。 何不放下心中是非見,品味人生百態!而只是多情多義。 努力修行,努力充實,人才能真正遠離是非——不覬覦他人的「是」,不計較他人的「非」。 放下對名利的企圖,放下對神佛的覬覦,世界是多麼地寬廣,人生是多麼地美麗啊!
「明知愛情像流水,管他去愛誰!」認為它無關,就不在意。掉落了的樹葉,不會有痛苦。 凡是有所追求,那表示內心深處有所不安。人類所追求的是無常、不確定的東西,因此才會產生不安。 人類的不安來自於渴求,想保護、佔有。因而追求時、保護時、追悔時均使人痛苦。所以幸福的背後總是有著不安。 人類的不安,來自於「有所追求」,而「無明」則是一切貪求、渴愛的根本原因;唯有拔除無明之根,才能體現涅槃。 快樂與痛苦都建立在起心動念,若無起心動念,何來痛苦與快樂? 世人的快樂常是因為「擁有」,但擁有、存在的本身就是苦的現象,因為它是要保護,是罣礙的。除非人能透視世間的無常,知道「不幸、苦」是常態,「擁有」是僥倖、偶然,是要珍惜的,那麼有也好、沒有也好,從而過著「只要很簡單的生活就很滿足」的人生。 存在、擁有是緊張、要保護的;人何時能於無所有、無所得、無所見、無所念中樂、定、安、明、愛? 人生到處都苦,得也苦,失也苦,有什麼好執著的! 存在的、擁有的都是苦,對一切見解、願望,不樂、不苦、不喜、不欲、不求而解脫。 人因未曾得大樂,而不自知地「以苦為樂」。 你苦我就苦,你好我就好。 心樂,一切法樂; 隨緣擁有,不渴求擁有。 體驗到每一個語默動靜都是獨一無二的,就可以大安心,自我肯定。 原來山河大地是如來!自、他、人、我、事、物,一切的一切都沒有什麼不好嘛!
能改變就改變,不能改變,要有去適應的氣魄。 禪定個性不只表現在安詳的個性,更表現在毅然提起、毅然放下的扭轉力。 不是提起就是放下;不是滿足就是放棄;不是改變環境,就是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。 武士只為了忠君報國,尚且有賭命的氣魄和決心一死的勇氣,修行人怎麼可以怕怕的? 事情做錯沒關係,因為它可能可以補救;但心態人格的錯誤,就是個隱憂了。(處事要外圓內方,不能失掉基本的立場與情懷;在豪情、俠氣、耐力、氣魄中要不失理性與細膩。) 害怕是正常的,爬上十二樓往下看,說不害怕是騙人的。 開不開悟沒什麼關係,重要的是要有氣魄。修行無非修氣魄、定力、個性——傾宇宙之力活在眼前一瞬! 由男孩進入男人的轉捩點是氣魄——咬緊牙根、堅忍不拔。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,有通盤的考慮後活在眼前,既有氣魄、又不失理性。 要過一個愉悅的人生,必得先有藍圖,然後活在眼前。無藍圖而活在眼前,人會慌;有藍圖而不活在眼前,人會散漫。
其實明白的話,怎麼看都很好,森羅萬象許崢嶸,春天任它百花開,秋天隨它黃葉落,一切任運浮沈,起讓它起,滅讓它滅,心無增減。 世間本來無毒藥、無痛苦,毒藥、痛苦它是在相對上才有意義的。 不甘寂寞的人註定要痛苦的! 無知、業力(慣性)是使人痛苦的兩個原因。唯智慧與定力能達苦滅之境。 不管是學哲學、藝術、音樂、物理……他們共同追求的一定有「離苦得樂」的本能與企望。 人類的一切執著來自於見解--分別自性見、俱生自性見。有見解就一定有執著,但沒有見解卻不一定沒有執著,因為先前因見解而生起的執著仍有餘勢;雖然如此,但它註定要自己止熄的,因無後續「燃料」之故。 淨化身口意、瓦解無明,就是樂定安明愛。 人不甘於孤獨、寂寞時,是在逃避解脫。 唯有一念死心,才有一念的無礙、解脫;唯有徹底死去,才有不退轉的自在。 生活就是享受和忍受——享受簡單的生活;忍受腰酸、疲累、環境壓力……而不生起一念。 一個人如果能接納一切境界,當下即解脫心的展現。 沒有目標的人,當處解脫。(若尚有目標,就是欲向東而往西。) 但盡凡情,別無聖解;無煩惱就好,不要求解脫;沒有散亂就好,不要修定。 森羅萬象皆如來,自身與他人的每一個身、口、意業,我都直觀到它們都住於「本不生」的如如之境,有什麼好說、好教人的呢? 道在平常中,只有阿羅漢甘於寂寞,遊於平常、平凡、平淡、平實。沒事啦! 佛陀不是八十歲才死的,他是從菩提樹下起身之後,便已死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