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佛教應以務本為尚


  義學不明、修行方法隱晦、宗教精神靡廢,此之謂佛教衰亡。衰亡的佛教如果不從義學的研究、修行的突破與宗教精神的提振這三方面著手,並獲得實實在在的增進,那麼其他一切的努力與作為,都無補於衰亡佛教的新生,而只似在將死的病體上塗脂抹粉而已。因此,關心佛教前途的人都應該看到佛教新生的契機究竟何在,而對往而不返、樂此不疲於枝末的風氣有所警愓。

  近時以來,受到社會政治風氣的影響,佛教擺脫封閉的心態,要求走入社會,與社會對話的呼聲日高,而在部份佛教菁英的鼓吹提倡下,佛教在這方面的表現,確與幾年以前不可同日而語。許多熱情的佛教徒難免因此而欣喜的表示:「佛教進步了!」然則卻有人反省到,台灣佛教從整體上看,十多年來在學術研究方面並沒有什麼進步,在修行指導方面,除了少數新興團體之外,也沒有普遍的提昇。在這樣的情形下,一些佛教菁英又一再的把目光和精力投注在佛法之外的世俗目的上,欲引導佛教既有的資源介入政治、社會的議題中,因此他們表示了不同的意見,提醒佛教界要注意佛教由於義學不明、修行無方、宗教精神不振而呈現出的衰亡窮窘的事實,而發出「務本」的呼籲。

  我們對於這樣苦心孤詣、目光如炬的見解深表贊同。因為佛教畢竟是以自覺覺他為核心的宗教,它不是簡單的經由宣誓入教、信守戒條就能夠將佛陀出世的本懷徹底的顯露出來。三寶的住世不是佛像、經典、僧侶等象徵性的存在就能充足,而必須是不斷有人體解佛法、修證佛法、以慈悲與般若化世,這才是真正的三寶常住。因此即使一個地區皈依佛教的人數眾多,但卻普遍的不解佛教義理,不知修證之道,那麼這個地區的佛教之興盛,絕不等同於佛法之昌明,它與基督教、回教等外教之興盛並無本質的不同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佛教以其貧乏的內涵、空洞的教理,侈言要參與社會運動、投入政治的洪爐,只能加速佛教的俗化淺化,乃至變質成不折不扣的世俗團體,被世間以貪瞋邪見為本質的價值所同化,成為苦迫世間的一環。這樣即使經像再莊嚴、僧侶再受尊崇,都無補於佛法衰亡的事實。

  因此我們願意在此籲請所有佛教界同修建立義學研究、修行體證的提昇,才是佛法的提昇的共識,直接間接的投入或鼓勵支持這方面的努力。佛教不是不應涉入社會議題之中,但是大本不立,佛教本身缺乏豐富的內涵,所謂佛教的參與並沒有實質的意義。大乘經典常說,菩薩六度以般若波羅蜜為核心,不解般若的人沒有資格以「菩薩行」來美化其入世行為的。孰為本、孰為末,所有佛教徒應該都能認識清楚。

(本文原發表於《現代禪月刊》第30期〈社論〉1992年6月1日)


義學與修證並重,方能為中國佛教注
入活水源頭,延續漢傳佛教之慧命。

[回《繼承與批判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》]
[回首頁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