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十九、悲憫有情

本專欄目錄

  1. 獨自靜聽望春風, 眼前忽爾又朦朧;
    自知為何常如此, 世無苦聲淚自休。


  2. 由於瞭解自己實在是凡夫,所以對人無有譴責。


  3. 每個人都身不由己,都有苦衷,所以沒有譴責,只是悲憫與關懷。


  4. 究極言之,人只是傀儡,操縱這副傀儡的是知見和意志。
    人是無辜的,智者不責怪任何人。


  5. 在業力的推動下,沒有人是故意的,智者悲憫有情,凡夫互相譴責。


  6. 佛陀也原諒我們,為什麼我們不能原諒別人。


  7. 能夠體諒自己的人,才有能力真正去體諒別人。


  8. 今日的社會誘人墮落的外因有多少啊!而使人始終堅持道念的因緣,又是多麼的難以建立。修行人當憐憫大地眾生,在這五濁惡世之中,竟然還能萌起善心善念,尤應盡量給予溫暖、希望、方便和信心。


  9. 如果你曾經看過在黑暗中掙扎的人,你不會輕易批評眾生;如果你曾經看過許多在痛苦中呼嚎的人,你就不會以自己的開悟解脫為足。


  10. 沒有人能夠確切明白自己為什麼會走到今天這種田地,在錯綜複雜的因緣推動下,人類是身不由己的充滿無奈!一般人互相譴責,唯有解脫者憐憫罪惡。


  11. 修習禪定的人,由於在定中深觀到業力的強大,在業力的推動下,人類往往力不從心、身不得已,所以他憐憫人類,不苛責有情。


  12. 如果你有能力內省到自己心底原來也有邪惡的種子,你就會寬容別人;如果你曾經長期掙扎於生活線上,你就不會輕易說「看破、放下」一類的風涼話。


  13. 如果能體諒每個人都累積了很多年的經驗,才有今天的思想;每個人都有成長的背景,換成我們是他,我們也會跟他一樣。倘能先這樣想的話,我們對於他人就不會有「厭惡」的情緒,態度也會和緩一些。


  14. 要慈悲,要有愛心,要能原諒、體諒別人,明白每個人都有苦衷。假如有一個人看你不順眼,不是他自己要看你不順眼,他如果不是因為自卑,或是欠缺安全感,他也不會故意找你麻煩。他之所以這樣對待你,一定是有原因,他是身不由己。


  15. 在這世上要找個可以談真心話的人——無論你說的對不對,他都能夠了解你的善良動機,悲憫你、包容你,乃至在如法如理的前提下繼續給予量力的幫助——這樣的人真的少啊!


  16. 修行的人常行普敬。他不僅原諒別人的無知,也尊重別人的墮落。業力的原則是自作自受,修行人不願支配別人的命運,一切順其自然。


  17. 明白人要向善有多難!人應多原諒別人、接受自己,減少朝向真善美的阻力。整體而言,今日比昨日更進步、更接近人性光輝就好了。


  18. 以前有一個人做錯了事,許多人都拿石頭丟他,耶穌叫他們不要丟,他說:「誰如果沒有罪,誰就丟他。」結果大家都不敢再丟了。在我們還沒有成佛之前,我們內心深處有種種貪婪、好逸惡勞的種子,這都是正常的,因為我們都還在成長的過程,只要我們不斷地朝向真、善、美、樂、愛、智前進的話,我想基本上對自己是可以肯定的。


  19. 一個被眾生唾棄的人,我們應該悲憫他。如果沒有種種因素的話,他不致墮落,而倘若我們有著跟他一樣遭遇的話,也許墮落的人就是自己。


  20. 急性子的人、不誠實卻又不善說謊的人,我們應該加倍憐憫他們。因為人們對他們的批評,大多遠過於他們的過愆。


  21. 對人性了解,就不會有幻想;
    對人的無奈了解,就能原諒別人。


  22. 原諒一次不算原諒。


  23. 空言慰藉的關懷,不如給人家一塊麵包。 


  24. 人最需要的是愛,不是教訓。當別人前來請教的時候,愛他比教他更重要。  


  25. 為人破疑,最主要是愛心,你有愛心,關心他,就知道他需要什麼。


  26. 一個有能力愛你的人,會有能力體諒你的心情,好好給予,幫助你,而不是支配你;鼓勵你,而不是操縱你。


  27. 如果你真正愛一個人,你祇是給予,只希望他好而已。


  28. 親情、友情、愛情,乃至菩薩的悲心,都只是「給予」。


  29. 「由愛故生憂,由愛故生爭執」,心量是不夠的;愛一個人不能用自己的方式愛她,而應以她內心能感覺到幸福快樂的方式愛護對方才是有耐心的愛、真正的愛。


  30. 你苦我就苦,你好我就好。


  31. 也許我們沒有能力幫助別人,但至少做到別人的痛苦沒有我們所注入的因素。


  32. 雖然人的智慧有限,幫助別人的力量也都很微弱,但有一件事,至少是做得到的,那就是:不傷害別人,不增加別人的痛苦!這也是佛教特重內省修行的深意所在——在還沒有消滅貪瞋癡之前,量力而為,隨分度眾生;等到自己的貪瞋癡徹底止息了,方才全力以赴利樂有情。


  33. 內證的悟境雖然可以默照不說,但若有所說,則應儘量契應時代根機!


  34. 見緣起的人,他沒有山頭主義,也沒有個人英雄式的作風,他重視的是公平制度的建立,和團隊集體的運作。他不願成為他人依賴的對象,他重視每一個人自主的成長,幫助而不佔有,啟發而不支配。他希望人們都能發揮各自的潛能分工合作,共同為人群謀福利。就他這種不突顯個人形象的作風,重視團隊合作的性格,豈不等於「千臂」「千軀」的觀音嗎?


  35. 在空的體驗當中,不見一物,亦不見有任何一法可與人。但只要有人真心前來叩教,則遇緣而發、從空而出的智慧是源源無盡、用之不竭的。


  36. 見道的人由於「唯見於法,不見有我」,這使他在與人群相處時,表現出一種以眾人的需要為導向,而不堅持己見的氣度。他之為別人說法,純粹是從幫助對方的立場去著想,並不是以自己所好或所長去告訴對方。老子說:「聖人無常心,以百姓之心為心。」見道的人確實是如此。更進一步地解析,見道者之所以能夠如此地應化無方,乃源自甚深緣起之體驗,如果不是正見「無有一法生」,又豈能自甘隨俗、千變萬化呢?


  37. 實際照顧身旁的有緣人,是菩薩道的基礎。


  38. 從經驗的立場上來說,我們可以說要到達苦滅之境,恆常地住於大明覺的世界並不難;但是由於多情大悲的關係,可以住在明覺而不願意住,故意起微細煩惱——起心動念,示現種種身相,或哭笑歌啼,或慰勉棒喝地滋潤大地眾生這才難啊!


  39. 儘管志求解脫的人,可以一切不理不睬地深入只管打坐,然而只要他碰到徬徨在禪門之外的人,和聽到吶喊、掙扎於痛苦的人愈多的話,則他必然也會和大修行者一樣,發願志求一切智,誓為福慧兩足的人天師。


  40. 我寧願融入一般人的生活裡面,有時哭、有時笑、有時高歌一曲,有時再乾一杯——但願眾生離得苦,何妨我現種種身!


  41. 菩薩道可以這樣說明,就是「雖然我要走解脫道,但我儘量遷就別人」。再具體些:一、儘量在眾人叢中修行;二、儘量遷就眾人的生活方式來指導他們解脫。


  42. 有誘因才會促使一個人往前走,為了激發眾生學佛的動機,菩薩行者常先以欲鉤牽之。


  43. 「事以利人皆德業,言堪相贈即文章。」廣義言之,人間一切善語皆是佛法。去辯論、去計較哪個高,哪個低,哪個究竟,哪個不究竟,對我而言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。我留意到的是,能不能幫助我周圍的人?那個宗派,那個法門,對人類、社會有沒有助益?是我比較關心的問題而已。


  44. 但願眾生離得苦,誰還去惦記佛學上的名相、誰還去計較究竟不究竟呢?有人的地方就有痛苦!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溫暖!


  45. 眾生的苦難有那麼多種,根器又那麼龐雜,光靠佛教豈能解決一切、度盡一切呢?對於他教、他道不論它們「究不究竟」,只要有助於人們免於自害、被害,可幫助人們自利、利他的,我們都要以尊重、樂觀其成的態度看待他們。


  46. 由於佛教的目的是滿眾生願、度眾生苦,因此只要眾生有苦,即使不要出離、不要追求菩提道,他也會隨俗而說世間法,但願眾生得離苦,不妨說種種法。因此,佛法除了有他獨特修行的特質和滅苦的體驗事實外,還有融攝世俗、幫助眾生的一面。


  47. 今日人與人的接觸很頻繁,每個人都有很多的親戚朋友,但無可否認人最關心的往往還是自己,所以人們雖然各自都有很多親朋好友,但仍然不免感到孤獨。人都需要別人對他真正好,如果我們能真正去關懷別人,那種愛心是最能帶給他人溫暖的。


  48. 我們要體諒別人的苦衷,原諒別人、同情別人,這比尊重、包容又更進一步了。包容、尊重是一回事,而要體諒、原諒、支援、鼓勵則更難。有人念佛,我們要盡量鼓勵他念佛,若有人信仰某一種宗教,除非我們有能力導引他信仰你認為更好的宗教,不然就應該鼓勵他們走原來的路,不要我執、法執很重的說:「你那是邪教,趕快來信仰我們的教派。」別人在汪洋中,沒有船可搭,只有一條獨木可抱,除非你有船可讓他們搭,不然怎麼忍心教別人放棄獨木呢?這樣不是很殘忍嗎?因此要堅定地站在關懷、體諒、同情、安慰、支持的立場。


  49.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,無論個人、團體、社會,乃至整個世界都一樣;不僅如此,地球幾千年來隨時隨處都有生老病死、刀兵劫難折磨人間!當中,雖然古今中外代代皆有聖賢哲人、英雄豪傑出世,挺身躍入紅塵,拯人於苦難;然而,相對於世間無邊的災難,這些豪俠行徑竟也只似杯水車薪而已!嚴格言之,沒有一位仁者、俠者不是落得「壯志未酬身先死」的下場……。


  50. 佛教徒會有正義感,可是他並不是嫉惡如仇,他深刻的瞭解:人之所以為非作歹,是因緣所推動,業力所推動的結果,眾生是身不得已的,其實一個人會下地獄,會輪迴,這些都不是他自己願意的,是業力牽引的關係;所以,做一個正信的佛教徒,是不應該嫉惡如仇的。反過來講,應該憐憫眾生,眾生的身不由己。悲憫眾生,體諒眾生,並不會使我們沒有正義感,我們仍然有正義的作為,祇是內心沒有瞋心而已!


  51. 人類都是充滿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六種根本煩惱的眾生,除非抱道自重,努力持戒、修止、修觀,否則無論走到那裡,將永遠是個是非人,同時也不會有真正的慈悲體諒罪惡悲憫凡夫。


  52. 修行的人,心很堅強,儘管諸行無常,但他隨時有著永眠今宵的心理準備;修行的人,心也很軟弱,因為眾生業重,他隨時懷著悲憫不忍,惦念著人們的福報與道業。
    希望凡與佛有緣、心地善良的人,都能身無病苦,心無熱惱,平平安安,快快樂樂度日過年。


  53. 在我的眼光中,每一個人,每一件事物都值得尊重。每個人之所以到今天這個地步,都是他活了幾十年的結果,他就是這個樣子,怎麼能不尊重呢?而每個人都有他的苦衷,都是不得已的,我們除了尊重,不敢有譴責。倘若我們的因緣際遇跟他一樣的話,那個人就是自己。


  54. 「眾生皆有佛性」是說即使罪孽深重的惡人,也有一念的菩薩心腸。倘若他肯努力,並且有人教育他的話,他也有成佛的一天。


  55. 對我而言,所有尚未解脫的弟子都很可憐。我對每一枝每一葉都有情,願僧團所有弟子,對待任何一位師兄弟,都要存之以悲憫心,體諒他無法自已的貪瞋、同情他難以自拔的苦痛;互相安慰人生註定是苦的宿命,攜手同心走在摸索前進的菩薩道上,而我將永遠與每一位弟子在一起。


  56. 我喜歡「森羅萬象許崢嶸」這句話;並且總以為每個人活了五十歲,便是「修行」了五十年,我們千萬不要小看任何人。從緣起的觀點來看,「聖者」和「凡夫」皆是因緣所生,離開了因緣,什麼都不是。
    當我們看一個人的時候,不要只看外顯現象,其實更引人入勝的乃是背後的因緣——我喜歡人以及對人有興趣,可能跟這個習慣有關。


義學與修證並重,方能為中國佛教注
入活水源頭,延續漢傳佛教之慧命。

[回「現代禪的教育」目錄]
[回首頁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