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
      
      ——生命智慧的對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
       
      第廿一則 〈污染〉 
      生:老師,經上不是說「一切皆如夢如幻」嗎? 
        那我們何必修行呢? 
      師:是呀!所以不用修行, 
        但莫污染就好! 
      生:何謂污染呢? 
      師:你看!你又在污染了! 
       
      第廿二則 〈隔山打牛〉 
      生:昨晚打坐不知何故, 
        雜念特別多, 
        請問老師應如何對治? 
      師:你再問一次。 
      生:昨晚打坐雜念特別多, 
        不知如何對治? 
      師:嗯!你再問一次。 
      生:昨晚……。 
        我不問了。 
      師:很累吧!很沒有意思吧! 
      生:謝謝老師。 
       
      第廿三則 〈太虛〉 
      生:半年來承老師指導, 
        讓我改變脾氣, 
        家庭也重新回復溫馨的氣氛, 
        老師你實在太慈悲了。 
      師:不要誣賴我! 
        我並沒有「慈悲」。 
       
      第廿四則 〈父母未生前〉 
      生:最近妄念很多, 
        如何對治呢? 
      師:誰叫你起妄念的? 
      生:它自己要起,我也沒辦法。 
      師:「它」又是誰呢? 
      生:(打坐了一會兒)它就是妄念呀! 
      師:你還沒稱它為「妄念」之前, 
        它是什麼? 
       
      第廿五則 〈尾巴〉 
      (生悟後不久) 
      師:你目前怎麼修行? 
      生:只是好好吃飯、好好睡覺而已。 
      師:何必「好好」呢! 
        吃飯就吃飯,睡覺就睡覺。 
       
       
      第廿六則 〈有時如此〉 
      (生初為人師) 
      師:平常如何指導他人? 
      生:因材施教,破疑解惑。 
      師:一向如此斯文嗎? 
      生:(脫下鞋襪)有時如此。 
       
       
      第廿七則 〈庸人自擾〉 
      師:這麼久不見, 
        目前修持的重點在哪? 
      生:不見客、不接電話、不攀緣! 
      師:無故將一個「不」放在心上, 
        不覺得累嗎? 
      生:……。 
       
      第廿八則 〈小兒〉 
      (師生久別重逢) 
      師:還要繼續精進哦! 
      生:提起一個修行的心多累啊! 
      師:那你起貪瞋的心累不累? 
      生:……。 
       
      第廿九則 〈入空戲論滅〉 
      師:說說你的見行。 
      生:一切如夢如幻。 
      師:那是你昏沈時的錯覺。 
       
      第三十則 〈唯證乃知〉 
      (生二人議論般若中觀) 
      師:洞山禪師曾經起疑情: 
        「明明有眼睛,為何經上說無眼耳鼻舌呢?」 
        你們懂嗎? 
      生甲:因為緣起……。 
      師:你不曉得自己在說什麼! 
      生乙:我知道! 
      師:好!你說!快說! 
      生乙:嗯,因為……。 
      師:如果道理很長就不要說了! 
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義學與修證並重,方能為中國佛教注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入活水源頭,延續漢傳佛教之慧命。  |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[回「現代公案」目錄] 
      [回《生命智慧的對話》目錄] [回首頁]             
     |